大家好! 新年快樂!! 快樂的長假結束了,各位的年節過得如何呢? 接續上次的基礎介紹篇,這次來分享一下基礎應用~! 分享內容是這幾年自己摸索 + 找資料看書後,覺得比較能在有限時間與人力內的應用,適合獨立作業的 UI 設計師使用的簡單 UX 研究方法。如有不足或錯漏處,歡迎指正討論( 但不要罵我 (༎ຶ⌑༎ຶ) 玻璃仔承受不住重擊 )。
下面開始正文分享!
介面設計中,常會因應需求為專案調整不同的設計方針,然而需求百百種,如何抓住目標客群的主要需求與使用習慣,讓產品介面能切中要點達到優秀產品的標準線,單靠設計師空想效果是有限的,此時 UX 的研究方法能幫助我們,讓我們快速抓住要點,檢驗自己的設計是否有不合宜或需要調整的地方,接下來就順著設計流程來 一一 介紹!
1.了解你的目標使用者 / 製作使用者旅程地圖 ( User Journey Map )
這個步驟中,我們需要先釐清產品使用的主要族群,以此深入分析這個族群的特點與使用習慣。比如使用者主要為中高齡者,產品需要盡量和舊有的產品使用邏輯相近,減少再次學習造成的壓力和負擔。而青少年族群則可以在現有基礎下做更多變化,因為他們的適應性與學習力彈性相對要大一些。而這些年齡段的使用者,又可以分別分為不同族群:
比如 50-70 歲的銀髮族、20-40 之間的上班族、新手爸媽、中年主婦主夫、有流行需求但沒有太多零用錢的國高中生等等,因為生活習慣與經歷不同,他們對產品的需求與審美偏好也會有所相差,因此做好事前調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但是,從零開始,一對一的對使用者進行採訪,不只非常耗費人力資源,也會擠壓到後續設計開發的時間,因此比起自己調查,我覺得直接向業主採訪,或去搜尋競業的社群平台查看他們的追隨者、研究競業者們產品中的異同,會是更快速且節省成本的方式。
這個階段可以由 PM、企劃、設計師共同進行,在取得共識後,為目標使用者建立一個明確的模型形象( 使用者人物誌 ),並以這個人物誌的性格、需求、習慣為參考,為其描述從產生需求、與產品產生互動到最終結果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與痛點,以此找出需求與設計目標( 即為使用者旅程地圖 )。
2.建立結構化腳本( scenario )
結構化腳本,它所描述的是一個「 理想的網站應有狀態 」。它的具體內容是,使用者從知道、接受服務到完成服務後的確認或反饋管道,一系列流程中可能遇到的事件,為滿足 [ 慾望 ] 進行的行為,與產品交互產生的 [ 操作 ] ,可能產生的感受或獲益。 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詳細的為我們的產品描述,在每個步驟中,我們預期產生的反饋,與整體網站想要達到的目標、理想情境。
當然因為有些( 大部分 )專案很趕的情況下,這個步驟能夠被允許占用一次會議時間的機會實在不多,因此通常都是由設計師製作 Wireframe 的時候邊做邊想,隨手記錄在草稿紙或記事本上。雖然實際做出來討論的機會不多,不過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實用的思維模式,不只是在線框稿( Wireframe )繪製階段,在後續原型製作時,持續的帶入人物誌模型思考,反覆檢視腳本中所描述的網站預期目標,也能幫助發現設計的各種問題或挖掘出新的方向。
3.線框圖( Wireframe )
線框圖( Wireframe )是進入視覺設計階段的第一個步驟。摒除複雜的視覺美感問題,這個階段主要考慮每個步驟的功能區分布、操作流程,由於不必考慮美觀設計問題,我們可以快速的做出成品,並藉由原型工具( 特別推薦 Xd 或者 Figma ),讓其他人實際模擬操作一次,看不熟悉這個介面的人,是否能如你預想的那樣,順利的完成步驟,如果不行,就繼續調整,直到流程順暢。推薦除了同事也可以找一些非介面設計相關的親友操作看看( 比如兄弟姊妹或爸媽 )也許能找到我們發現不了的盲點!
4.視覺稿( Mockup )/ 原型( Prototype ) 製作
線框圖架構確認無誤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加入視覺元素,此階段依然需要 UX 的幫助,根據不同的使用者偏好與產品調性,我們需要採取不同的設計策略。比如銀行網站設計得像 PXhom● 購物節活動網站,充滿華麗裝飾和繽紛的色塊,就明顯並不適合,不只視覺感受違和,也會對操作與功能辨識造成障礙。
在視覺稿完成後,確認風格方向 ok,接下來就要進行原型的製作。Prototype 是利用工具,實現按鈕與頁面的串接,在進入 coding 階段前進行功能流程的體驗測試。這個階段裡,我們可以檢視加入視覺後的產品介面有無衍生其他問題,功能辨識、體驗感受是否與一開始的設定出現偏差,以便在進入最終程式開發階段前能及時修改。順帶一提,關於 Prototype 工具 一塊設計專欄中 Lauren 寫了兩篇關於 Xd 和 Figma 的介紹與比較,非常值得一看!
後記
上述的簡略版設計流程,除了在建立人物誌時需要與團隊一同進行達成共識外,基本上都可以由個人為主,協尋外援以最精簡的時間達成,不需要高昂的時間人力成本,雖說效用必不可能與擁有嚴謹完整 UX 流程的團隊媲美,但在人力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不無小補。
除上述提到的方法,常用的 UX 研究方法還有 卡片分類法、專家評估、眼球追蹤、實地考察等等。
卡片分類法能藉由使用者對單詞卡片進行的分類,幫助團隊快速驗證資訊架構是否正確。專家評估則是藉助熟習 UI 架構的專家( 可能是你的同事或主管或顧問 )瀏覽原型後根據自身專業經驗,進行易用性評估,相較於需要尋找受測者進行上機操作測試,追蹤視線,並進行事後採訪的眼球追蹤,更加便捷省時。
UX 研究方法除了這些還有很多,整體來說,並沒有固定的流程和一定要進行的步驟,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專案團隊找到目標群眾真正的痛點和設計方向,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配方。希望這篇分享能給你一點小小的幫助,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看法,讓我們共同討論成長!
新年快樂!祝大家身體健康,事事順利,下篇見!
系列前篇 │ 您可能知道的 UX|基礎介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