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時看見社團上有眼動追蹤體驗課程,於是一個衝動就買了票衝上台北和朋友一起去參加了,單純參加沒留下點什麼好像有點可惜,所以決定寫篇文章,紀錄一下自己在課堂學到的東西!這次的工作坊是由「溫柔資訊教育」舉辦的,講師是 Jim ,是位很親切有趣的講師,講解的內容也很易懂,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他們的粉絲專頁!
|什麼是眼動追蹤?
眼動追蹤,是藉由儀器,追蹤受測者的視線停留位置,以此取得受測者在使用產品時的瀏覽順序、受哪些物件吸引、規劃好的導覽動線是否有起作用,等等可以用於優化產品的研究資料。眼動追蹤可以應用的範圍非常廣,不只在 UX 研究上使用,它也同樣可應用於市場行銷、展場佈置、心理學等研究。比如說 Ikea 的商場陳列,它絕不會是漫無章法的隨意擺放,所有商品擺放的位置都是經過縝密思考最終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商場會利用穿戴式的眼動儀,請受測者在商場中做測試,以此收集顧客視線動向、受哪些東西吸引等重要資訊。不同類型的眼動儀可以應用於不同情境。
那麼,眼動儀又分為哪幾種?有什麼差異呢?
|眼動儀的種類和功能區別
眼動儀共有三大類型:遙測式、穿戴式、VR 整合式。我們在課堂上使用的是遙測式,使用方式是放在電腦螢幕的下方(筆電的話就放在鍵盤和螢幕中間的角角)Jim 說眼動儀比較便宜的約一台電腦的價格,我們使用的眼動儀誤差大約在一片食指指甲左右 ( 手臂完全前伸的情況 ) 。一般來說眼動儀會看兩種數據,一個是誤差值,一個是採樣率 ( 使用 hz 作為單位 ),使用遙測式時,頭部固定和不固定的情況下,採樣率會有約 1000hz ( 每秒採樣頻率 ) 的差距。
穿戴式長得有點像膠框眼鏡,其中一種鏡片邊緣會延伸幾個小點,分別是紅外線偵測器和微型攝影機,另一種則是完全藏起來就像普通眼鏡的,不過據說準確度會比能看得見黑點的儀器差一些。
VR 整合式我覺得滿有意思的,目前市面的 VR 眼鏡幾乎都配有眼動儀,其主要功能之一是為了偵測瞳孔注視點,有效率的運算畫面,節省效能。因為人看東西的時候,事實上視線範圍只有一個指甲片的大小是清晰的,旁邊都是虛化狀態,我們會產生一整片都很清晰的錯覺,是因為我們的瞳孔會以極高的速度運動,這些畫面又在我們腦中重組成完整畫面。因此 VR 裝置安裝眼動儀,就可以有效偵測我們的凝視區,節省視線模糊區域的運算資源。
功能其二就是為公司搜集用戶資料,讓廣告可以更精準的投放到有興趣的使用者眼前,將廣告效益最大化! 我們的視線比自己想的還要誠實,你在什麼東西上多停留了零點幾秒、更容易被哪些東西吸引,這些通通都逃不過眼動儀的紀錄。這也代表或許在虛擬實境普及之後,營運公司會比我們更了解自己,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個人隱私的隱患,但若要追求隱私安全性,就勢必要犧牲眼動儀帶來的效能優化,兩者很難取得平衡。
|眼動追蹤能被怎麼應用?使用研究所需樣本數?
如第一段所說,眼動儀可被使用的層面非常廣泛,不只可用於研究展場貨架佈置,課堂中也有提到利用眼動儀來研究人類視覺慣性、嬰兒對事物反應的例子。不過這堂課我們主要專注在 UX 研究的應用上,因此這些部分都只有稍微帶過。
那麼要應用眼動儀於UX研究,我們必須先擁有參與研究的受測者,此時問題就來了,我們需要多少樣本數,才能得到我們需要的答案和數據呢?這個問題要先從需求層面分析,釐清需求後選擇使用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我們真正需要的資料,下列是研究方法與他們各自需要的人數:
表格第一位的放聲思考,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研究方式。其研究方法是請受測者大聲的說出自己當前的行為與狀態,幫助研究員了解受測者的使用流程和狀態。然而這個方法有個問題是,人很難察覺自己的潛意識,中間可能會遺漏很多受測者和研究員都沒發現的問題,而當受測者大聲說話的同時,當下他的思維狀態也可能發生改變。
眼動儀的發明,使我們能夠藉由追蹤視覺動線與凝視點,去發現受測者本人都沒發現的細節盲點,譬如他在哪停留了更久? 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希望他注意到的按鈕? 他的視覺動線如何移動?更進一步的,我們也可以將測試影像重播一次,針對某些操作、或他視線停頓特別久的部分,請他回想並分享當時他的想法、受到的阻礙或吸引。 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更精準的資料。
當我們更深入的對受測者進行訪談研究,這就是所謂的質性研究,顧名思義,重質不重量,因此所需的人數通常只需要 5~6 人即可,但每人受測時間會比量化研究更長。在決定研究人數時也要考慮到受測者瞳孔無法被順利捕捉的情形,因此需要多找幾位避免正式測試當天樣本不足,圖表中「眼動軌跡影片回放」所需人數的6人中,有1人就是為了可能有人無法正常受測而增加的保險準備。而「受測人數」具體列出的數字是來自其他研究,通常是大規模採樣之後可以得出樣本數的幾分之幾會有相同或類似的行為模式,從而判斷需要多少樣本數。
|眼動追蹤測試流程與注意事項
順利邀請到了願意配合研究的受測者後,開始眼動追蹤測試之前,我們需要先設置儀器需要的環境。前面提到我們這次活動使用的眼動儀是遙測式,儀器形狀有點像被架高的三菱鏡,會放在螢幕的下方。原則上受試者眼睛與螢幕距離應距離 65 公分,儀器與螢幕最高點距離約 45 公分,眼睛與螢幕高度需盡量平行。一開始 Jim 的示範是有使用捲尺對位的,不過後來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就直接看校正軟體捕捉到的距離是否正確了。 每個廠牌的校正軟體會有些微不同,但使用上應該是大同小異,第一關就是看白框有沒有正確的框住瞳孔所在的位置,以及人與儀器的距離是否適中,當一切準備就緒就可以進行到下一步。(如果鏡片反光造成捕捉失敗,可以嘗試調整光源,但也有些情況無法被校正,這就屬於無法順利受測的情況)
校正第二步需要請受測者的視線跟白點移動,這個步驟開始前,研究員會先解說接下來會出現白點,請受測者注視白點出現的位置,接著在倒數完成後點下測試按鈕。過程約幾秒就能結束,結束後畫面會切換至九個圓形靶點的黑底畫面,此時引導受測者看向你指定的圓形中心點,就可知道校正是否成功(通常會有一點偏移但不會太多)
當校正完畢後,研究員就可以開始說指導語了!指導語是為了幫助受測者了解並進入狀況的一段話,它可以不用很嚴肅正式,也沒有固定的制式規範,不過通常需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 研究單位 | 告知受測者他現在進行的測試是為哪個公司或研究機構進行的。
- 測試目的 | 告知受測者這個測試舉行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改良產品體驗,也可能是為了得到某個研究數據。
- 不是考試 | 我們希望取得受測者在最自然情況下的使用情境,因此說指導語同時會告知受測者,這不是評估能力的考試,只需要普通的操作即可。
- 受測內容 | 如果是易用性測試,通常會有一個明確的任務告知使用者(比如請完成 A 物品的購買),另一種則是請使用者自由瀏覽直到喊停為止(通常用於市場與視覺研究,觀察使用者對什麼更感興趣)。
- 非必要不會提示 | 測試進行中研究人員不會進行干涉,也不會出聲進行提醒,只有在需要提供必要資訊時會提供資料(比如結帳需要的虛擬信用卡號)
- 資料應用與保存 | 由於用戶測試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因此應告知受測者這份資料會被保留多久、受到什麼保護、並於多久之後銷毀。
指導語結束後,確認受測者沒有其他問題,就可以按下錄影開始進行眼動追蹤了,在進行測試的途中,研究員需要遵守以下三點:
- 站或坐在受測者視線外的地方,這是為了不干擾受測者並給他造成壓力或影響。
- 除非必要,不要出聲給予提示,或進行任何干涉受測者行為。
- 如果有問題可以等到影片回放時再進行詳細詢問。
結束後就可以說感謝詞並將事前說好的感謝禮交給受測者,送他離開了!
|結果分析
結束錄影後,眼動追蹤的紀錄結果可以輸出成動態影像,也可以輸出成靜態的熱圖和軌跡圖,兩者皆能指定時間區段。
圖面上的點點我們稱為「注視點」又叫「注視資料」注視點群聚而成的區落則被稱為「凝視資料」凝視區之間的跳耀就被稱為「掃視」
一般來說在結果分析時,較多會使用到的是凝視資料。分析方法的其中一種,是藉由興趣區域內有多少凝視點,判斷受測者對每個區域的關注和興趣程度,視線熱圖可以更直觀的表現這個測試結果。除了圖面靜態資料,影片資料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受測者的視線順序與操作軌跡,以此推斷他可能在哪個步驟受到了阻滯,以及應該要提供幫助的設計有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用。
課程中還有提到一個叫「興趣時域」的概念,也就是當使用者剛進入網頁的 0~2 秒 或前三分之一的時間,這段時間他看見的東西會決定使用者對網頁的印象。
|結語
雖然已經聽說眼動追蹤很久了,但一直沒有機會詳細的了解他的操作、研究流程,更沒有機會看見儀器本人,藉由這次機會一次滿足真的很感謝 Jim QQ ! 課程中還有說到一些人類視覺慣性和心理的東西,不過一起放進來會有點雜亂,就先略過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講到「詢問受測者時盡量使用開放式提問,不要使用帶有暗示性的字詞」這件事時,有人提問「怎麼知道什麼問題會具有暗示性?該怎麼去找這方面的學習資料?」我頓時精神一振!我也想知道!畢竟心理學很廣泛,沒有系統的學過其實很難快速找到需要的學習資料。後來這個問題得到的建議是可以去找「認知心理學」的相關文獻和書籍資料,感謝那位提出建議的同學!
最後還要感謝我的UX朋友Shawna幫我檢查抓錯!雖然我已經盡量把記得的東西以文字還原了,不過應該還是會有疏漏或錯誤的地方,如果有想要指證之處,也歡迎來信提醒討論!By the way,如果你也對眼動追蹤有興趣、想瞭解更多詳細資訊和補充資料的話,可以去看看 Jim 的「眼動追蹤手冊」哦! 感謝你看到這裡,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