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留意到這本書的原因是書腰寫著「不做設計」「不改設計」,內心疑惑著究竟該如何做到呢?
然而《塑思考》內容並非如此,日本極具份量的設計師佐藤卓對於設計有另一番詮釋,也讓我更謹記,身為設計師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執行設計時,若能明白設計以外的選項,不單單只是「做」設計,讓呈現的內容美、豐富、顯眼,無論是平面、產品等,若能透過設計將事物自然的融入人的生活,也就是設計真正的價值所在了。
隨時用心留意情境,為使用者而設計
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很容易一不小心局限於坐在電腦前搜尋資料以及假設使用者可能的情境,而作為廣告及平面設計師的佐藤卓,時常透過實地走訪與探查,深度了解執行案件的核心內容、解剖與檢視事物,創造設計更多的可能性。
人類在未經大腦思考之前,身體產生的自然反應行動,究竟是什麼狀況,應該需要仔細觀察。
佐藤卓無論接到什麼樣的案件,都是如此深入其境的去體會與觀察的,像是為樂天口香糖重新設計包裝時亦是如此延伸出靈感,他重新注意到商品陳列的方式、消費者注視方向,從而在產品包裝上發想出了有趣的點子。
他在接下開發 NIKKA 全新商品任務時,也深度探訪企業內涵、專業職人,了解蒐藏古董空瓶的行為,找到年輕消費者真正在乎的切入點,也就因此突破了原先設計困局。
不添加自我,不過度地做設計,讓事物自己說故事
無論身經百戰,經驗老道,「自我」趁你不注意之時,就會偷冒出來
這也讓我不禁反思是否在執行設計時容易懷抱著過大的期待、慾望、目標時,相對的延伸出較深的主觀意識?這是否也是有時卡住設計得原因?
持續的練習察覺到自己這點、反問自己或是提出設計和第三者對談,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觀察並將自我意識盡可能地移除,甚至回歸最初無意識的狀態,合適的設計方案自然能浮現,如同書中提到的冰箱在廚房空間中若是為了呈現美好的樣貌,添加了鮮豔色彩、裝飾,不斷地告訴大家我在這裡,失去了它原先的本分,但若思考該如何讓冰箱融入生活情境、如何方便使用,讓冰箱回歸最原先的用途,在這過程中其實就已經是設計了。
「塑性」成就設計
延續上段的自我,在書中佐藤卓提出了一套設計中的人生哲學,也是整本書的核心,「彈性」與「塑性」都是柔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型態,歷經外力施壓彈性會恢復本貌,而塑性形體會改變且定型,在設計中保持塑性思考並不是隨波逐流,毫無意識的聽從,是讓自己因應遇見的事保持客觀,形塑成當下所需的樣子,從可能的執著卡關,到真正產出喜歡的判斷,就好比在設計時若能跳脫身為設計師的角色,讓自己身份轉換為老闆、客戶、使用者等角色後,思維是會截然不同的。
最後,這本書也非常適合非設計工作者閱讀,佐藤卓細緻描繪了不少探索、發想、執行、提案到成品的過程,甚至是社會文化議題,從生活中持續發掘自己的思維與心態,這樣的內容我想不僅能影響設計師本身,也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的轉變。